走读天下南北东西,身为一名终日奔波在路上的旅人,最难以回避的,莫过于“关顾”各地的公共厕所。哪怕行程紧凑、时间宝贵,终究抵不过人类最基本的生理需求。一天奔波下来,不论愿不愿意,总得找个地方“解决”,不然那可真是对膀胱的极限挑战。

不过,也确实见识过几位“忍功深厚”的姐姐妹妹,在某些国家地区旅游时,宁愿脸色发青、步履蹒跚,也誓死不上公厕。问起理由,不外乎是“太脏、太臭、太恐怖”,仿佛那一踏进去,就会从此留下心理阴影。她们的坚持让我意识到:厕所,不只是厕所,它是一面照见文化的镜子。

所以李桑常说:看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,不妨先去看他们的公共厕所。从厕所的清洁程度、使用者的习惯、设施的完备程度,以至于厕所管理单位的责任心,往往都能一窥社会的文化气质与制度底色。

“向前一小步,文明一大步”,这句公厕内常见的标语,说来朴素,却别有深意。想一想,这话和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时的名言:“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,却是人类的一大步”,还真有几分异曲同工。无论是踏上月球,还是踏入公厕,那一步,象征的都是文明的跃升。

人类社会的发展向来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靠一脚一印、一点一滴的积累与反思。厕所文化的演进也不例外。从古代的旱厕、后院的土坑,到今日的自动感应马桶、香氛除臭系统,几千年走来,映照的是人类对“卫生”与“尊严”的持续追求。

然而,即便科技日新月异,今日世界许多角落的公厕状况仍让人不忍卒睹,或因设施老旧,或因管理松懈,或因使用者素养参差不齐。不论是冲水失灵的马桶,还是厕纸缺席的尴尬,甚至是门锁无法正常使用、隔间设计得尴尬不堪,这些都让人在“内急”时倍感为难。

不过,也有不少国家在公厕文化方面表现亮眼。比如说日本,公共厕所几乎可以被称作“半个科技展厅”:自动加热座垫、温水洗净系统、除臭喷雾,甚至背景音乐用以掩盖如厕声音,细致入微、体贴入心。最妙的是,就算在深山或偏远乡村,那些简易厕所依旧保持干净,没有一丝异味。用完只想感叹一句:文明,真是可以从马桶边缘显现出来的。

纽西兰也是一例。尤其在风景区,那些小而美的生态厕所,设计简洁环保,维护得宜,常年有义工或市政人员清扫。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在皇后镇湖边的一个公厕,不但整洁、无异味,外墙还画上了当地原住民毛利文化的壁画,文化与功能并存。

说到一些欧洲国家,尤其德国、瑞士和奥地利的公共卫生厕所同样精致到位,简约却不失美感,而且连洗手台的镜面也总是锃亮如新。

不过,也有令人摇头的经验。譬如在巴黎、伦敦、美国,一些街头的免费公厕常年水渍斑斑、气味难闻,门锁半坏不坏,不禁令人困惑:这是浪漫之都?不过一走进投币收费的车站厕所,立刻焕然一新,似乎也隐含了“有品质,就得付费”的哲学。

中东地区的厕所文化又是另一番风景。在沙特,许多清真寺外设有“净身区”,并附设公共厕所,讲究清洁但不奢华。不过,值得注意的是男性厕所内是不设置站立小便的尿斗,那是因为与男性的国民服装有关系哦!

而在尼泊尔、柬埔寨、印尼等国家,厕所质量往往参差不齐。城市里的大型商场还算不错;但是一些的车站、夜市、公车站、公园厕所,加油站则都需自备卫生纸与勇气。更常见的是传统“蹲式厕”,排水设计不良、门锁失灵,若恰好遇上“急事”,那可真是耐力与技巧的双重考验。

其实也有不少是挺创意与进步的公厕;不少城市开始重视“厕所革命”,不仅改善了硬体设施,也加入艺术与环保概念。例如台北市多处公厕与社区图书馆共构,甚至设置母婴室与性别友善空间。青岛市的那个“沙发+书架”厕所我依旧记忆犹新,虽然有点像临时客厅,但也展现出一种“厕所不只是厕所”的公共精神。

当然,也不是所有地方都能这般理想。在某些高速公路服务区,还是会遇到一些令人尴尬的画面:有人不关门,有人不冲水,还有人把厕所当作电话亭,一边方便一边视频聊天。每次遇上,我真想在门口贴张告示:“尊重他人,也尊重自己。”

维护公共卫生,本是每一个人该尽的本分。有些人却抱着“反正有清洁阿姨会来打扫”的心态,把责任全抛给他人。这种想法,其实正透露出我们对“服务劳动”的忽视。保洁人员的工作,不应该被视为理所当然,而应得到社会的尊重与体谅。

厕所虽小,却是文化的大事。从一扇门、一张纸、一滴水,到一声冲水,它所映射的,是一个社会如何对待人类最基本的尊严。下次旅行时,不妨留意一下目的地的公共厕所,那不仅仅是一间间隔断的空间,更是一扇扇观察文明的窗户。

原来文明,也从如厕之处开始。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