根据马新社报道:5月6日,中国驻马大使馆针对中马两国政府近日签署互免签证协定阐明,中马目前互予对方国家公民的免签入境安排维持不变,即双方公民可免签入境对方国家单次停留不超过30天;免签停留的期限,即每180日累计停留不超过90日。

换句话说,这则“新政”其实只是“旧制”的再次确认,一切照旧,没有加码,也没有缩水。唯以上的免签的有效期为5年+5年。

这免签措施表面看起来不够洒脱,但对旅游行业和一般旅客而言,却是恰到好处的“适度宽松”。对多数旅游者而言,30天足以深度体验中国一个省份甚至多个城市的风貌。从首都北京的皇城文化,到江南水乡的婉约风情;从呼伦贝尔大草原的辽阔,到贵州少数民族村落的多彩生活,30天是一个刚好可以“走马看花又略作停驻”的长度。

别忘了,中国幅员辽阔,四季分明,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足以让你一去再去、次次不重样。一次30天,刚好够时间从西安到敦煌去南疆,从四川逛到西藏,沿着高铁走、搭着地铁转,看尽大江南北风貌,吃遍地方美食。等第29天时,顺势飞往第三国短暂停留,或回大马歇口气、整理照片、养精蓄锐,再准备下一轮的“环神州旅程”。如此“30+30+30”的弹性组合,不但实现“旅居中国”的理想生活方式,也让旅程更轻盈、更有节奏感。

当然,要实现这样的“旅居”生活,前提是你得有宽裕的时间、稳定的经济支撑,还不能被朝九晚五的工作牢牢绑住。对上班族来说,这种“一趟一个月”的行程未免奢侈;但对自由职业者、远距工作者、退休人士,甚至以创作、摄影、研究为目的的“深度型旅人”,这倒是一个难得的机会。

而对经常往返马中两地的商务人士或侨民来说,免签政策所带来的最大优势不只是“省钱”或“省时”,而是“省心”,行程规划更弹性,安排更轻松,临时决定也能说走就走。许多大马华人有亲属在中国,或参与中小企业跨境合作,签证自由化的确大大简化了原本繁复的手续。

不过,正当“走进去”的人感到方便,也别忽略了“走出来”的另一端。在某第三线城镇做脚底按摩时,技师一边按一边告诉我,他们那儿有一团30人正准备前往吉隆坡“发展”;老板更是信心满满地说:“30天不够就再30天,我们签证周期都想好了。”听得出来,这种“打擦边球”的策略正在悄然成型,虽说表面上是旅游,实际却有点像“假旅游真打工”?!

无论如何,一旦涉及非法就业,就已触碰了法律底线,风险远远高过回报。大马欢迎游客,不欢迎非法劳工。旅游签证就是旅游签证,不能在当地打工赚钱、不能接私活、不能用“换宿”当理由掩盖工作事实,也不能以“文化交流”之名从事商业行为。换句话说:不能做导游、不能直播带货、不能摆摊、不能参与有盈利性质的任何活动;接谈生意另当别论。

这不只是法规上的划线,更是出于公平竞争与社会秩序的考量。免签制度的本意很简单:促进人流、增进友谊、鼓励文化交流,提升两国人民的相互理解与尊重。而不是用来钻漏洞、赚快钱、搭建电信欺诈大本营什么的!

事实上,马中之间的30天互免签早在一年多前就已实施,旅游业者最直接感受到的是:航班频率和旅客数量不断攀升。根据2025年4月7日至13日的一周统计数据,两国之间共有472架航班,提供超过94,000个座位,刷新纪录!这对航空公司、旅游社、酒店业、导游与周边服务业而言,都是巨大利好。

更重要的是,30天这个时间设定,刚刚好地画出一条可控又友善的界线:既满足了旅客深度旅游的需求,又避免了制度被滥用的风险。试想,如果免签时间无限延长,会不会反而为“假旅客、真打工”的灰色地带提供空间?泰国就是一个值得参考的例子:他们对多国实行30天免签政策,初衷良善,但近年来却饱受“签证滥用潮”困扰,非法劳工激增、黑市交易泛滥、社会结构失衡,连带影响国家形象与内部稳定。

当然也有人认为,若能合法延长停留时间,也许可以为本地劳动力市场带来缓解,特别是在某些长期缺工的行业,例如建筑、制造、清洁与服务业等。但问题在于:若监管体系与法律执行力不足,所谓的“方便”,就很可能演变成“漏洞”,甚至影响国家安全与公信力。

所以,与其追求一个听起来“更自由”的长度,不如珍惜这30天的刚刚好。它不是一种限制,而是一种保障;保障旅客可以安心自由旅行,保障制度不被滥用,保障两国之间的友好互动不被不当行为拖累。

如果彼此真心想要探索地理人文,30天其实远远足够;如果你有更长远的旅居计划,也可以通过合法路径申请延签或办理其他签证种类。重点不在于“我能不能待更久”,而在于“我是否尊重这项便利”。

旅途的意义从来不在于“我停留了多久”,而在于“我是否停得恰当”。中馬互免签30天,是一种温和、克制、却富有弹性的政策安排。给得不多不少,刚刚好。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