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物哀”,日文叫做 mono no aware,听起来好像有点悲伤,像是在叹息世事无常。但其实在日本文化中,它是一种独特的美学,既不是单纯的悲伤,也不是完全的释怀,而是一种温柔、细腻的情感,夹在感动和惋惜之间。简单来说,它就是我们看到一切变化时,心里那种淡淡的遗憾和同时流露出的对当下的珍惜。这种情绪不只在大事件里,很多时候它藏在生活的小细节里。而樱花,应该是“物哀”最好的象征吧!

樱花的美就在于它的短暂。那几天的樱花,真的美得像做梦一样。微风一吹,花瓣飘落,像粉色的雪花,满天满地,整个人就像走进了活生生的诗里。但你心里也明白,这一切很快就会结束。这种短暂的美丽,正是“物哀”的精髓:因为它短暂,所以更珍贵;因为它会消失,所以你会更加用心去感受。

所以,在日本,赏樱不仅仅是看花那么简单,它更像是一种情感上的仪式。追樱这事,有点浪漫,也有点神圣。无论是追樱还是赏樱,都是千年文化的传承,也是在回应生活、自然和时间的流逝。

“物哀”和大家可能更熟悉的“侘寂”(Wabi-Sabi)不同,侘寂讲的是简朴、孤独和残缺的美,而“物哀”更多的是那种细腻的心灵共鸣。它不像西方那种悲剧的“悲美”,没有大起大落的情节,更多的是一种静静的感动,像是微风拂过、花朵悄然凋零的那一刻。

在日本的美学中,不管是茶道、花道,还是庭园设计,都能感受到这种“无常之美”。越是短暂、越是宁静,越能触动人心。

其实,“物哀”早就不止存在于古典文学中了,今天的日本社会到处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比如宫崎骏的动画电影,里面那些关于春天樱花飞舞、错过的爱情和匆匆的人来人往,正是最经典的“物哀”表现。我们在日本常见的生活用品、文具、服饰、甜点等,很多品牌的设计都很简单,甚至简约,但细节里又能感受到浓浓的情感。这种风格并不是冷漠,而是“温柔的节制”。

每次带团去日本旅行时,我都会带大家去“無印良品”逛逛。MUJI看起来只是简简单单的设计、柔和的色调,但越看越觉得温暖。它那种“去除多余”的设计理念,其实是对日常生活的深情观察,是对世界无常的一种默默接纳。最后,大家总忍不住买点什么,虽然是小东西,但却饱含情感。

还有一次,我们在百货公司选季节限定的和菓子,包装上写的俳句、诗句,都是在感怀春天和樱花。几行短短的字,竟让人心里一动;比如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写的:“樱花盛开时,许多回忆也一一浮现。“这就是“物哀”的力量吧!樱花开七天,季节限定的和菓子也只卖一个季节,一切都不为了永恒,只为了那一刻的心动。

说到这里,我不得不提我最爱的:樱花叶包的粉红红豆麻糬!咬一口是甜的,心里却是软软的。此时此刻,想起来了诗人尾崎放哉的俳句:“站在花下,仰望着盛开的樱花。“

现在的旅行,不再只是为了打卡、赶景点,更多的是为了这些像“物哀”一样的小瞬间。我们这次追樱之旅,一路上赏花、聊天、安静地走着,时间仿佛也慢了下来。没有人催促,没有必须去的地方,只有风、花、光影和我们自己。

总的来说,这趟旅行,不是为了奔波,也不是为了热闹,而是为了那份静静流动、淡淡感伤的“物哀”。我们,刚好和它相遇。也许这就是“物哀”的真谛:在最短的瞬间,感受到最深的情感。

P.S.
写在2025年,小众路线的追樱旅途中。这一天,我们走在身延山久远寺的鹅卵石小径上,缓缓前往本堂奥之院。脚下,是被岁月磨得圆润的石子,沉默地记录着千年的往来;眼前,则是几株四百余岁的粉红垂樱,在山风中静静盛放。花影摇曳,如同时光轻轻垂下的帘幕,美得近乎哀愁,那是盛极而衰的预感,是短暂灿烂中藏着的温柔离别。

Related Pos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