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69年7月20日,美国的阿波罗 11 号成功登陆月球。第二天,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表面,留下了那句载入史册的名言:“这是我个人的一小步,却是人类的一大步。” 这一刻,象征着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飞跃。然而,真正意义非凡的是,载着三名宇航员的阿波罗 11 号顺利返回地球,标志着人类太空航行技术的突破,堪称前无古人、后无来者的壮举。

不为人知的是,凯旋归来的阿姆斯特朗在一次访问苏联的机会中,悄悄前往了西伯利亚。他在一间简陋的木屋前驻足良久,仿佛在默默祈祷,最后,他捧起一把泥土,小心翼翼地装入瓶中,带回美国。这个小小的举动,一时引发了太空领域专家们的热议。事实证明,阿姆斯特朗是在向曾居住于此的尤里·瓦西里耶维奇·孔德拉秋克致以最高的敬意。那么,尤里是谁?

尤里·瓦西里耶维奇·孔德拉秋克,1897年出生于乌克兰,苏联人,学历仅止于高中。生于战乱年代的他,命运多舛,人生几乎在战场、牢狱与流放中度过。然而,他却是一个天赋异禀的数学天才。1919年,年仅22岁的尤里,在极端困顿与饥饿的环境下,写出了《重力助推·月球轨道交会(LOR)》的理论与图表。然而,这一划时代的研究当时无人问津。

直到50年后,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公开承认,正是尤里提出的这一理论,解决了登月任务中最关键的技术难题,才使得阿波罗 11 号能够成功发射、登陆并安全返回地球。可以说,那间西伯利亚的小木屋,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登月发射场”,因为尤里在这里创造了奇迹。尤里,是被历史遗忘的登月奠基者!

难怪,阿姆斯特朗会在多年后亲赴西伯利亚,向这位后来被追授为苏联工程师与数学家的尤里致敬。这段故事,令人动容。

有人说,西伯利亚(Siberia),不过是一个地理概念,并无实际意义。 事实并非如此。这片辽阔的土地不仅是占俄罗斯75%土地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世界文明版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其极寒与极热并存的极端气候,造就了独特的自然景观,也孕育了丰富的自然资源,韧性,影响深远。

自古以来,西伯利亚便是各方势力觊觎的宝地。中国多个朝代——唐、元、明、清,以及蒙古帝国、渤海国、高丽、西伯利亚汗国等政权,都曾在这里建立统治。历史的车轮碾过这片土地,留下的不仅是足迹,更是一场规模浩大的民族迁徙,以及欧亚文明的交流与传播。

16世纪后,广袤的西伯利亚最终归入沙俄版图。沙俄时期的流放制度与苏联时代的劳改营,源源不断地向这里输送劳动力,开发这片广阔的荒原,并在恶劣环境中建造了举世闻名的西伯利亚大铁路。这一条长达9288公里的铁路,连接欧亚大陆,是世界上最长的铁路干线,对全球物流运输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今天的西伯利亚,人口约4000万,其中大部分为俄罗斯族,但这里依然是众多少数民族的家园,包括雅库特人、布里亚特人(蒙古后裔)、鄂温克人、哈卡斯人等。他们的语言、音乐、舞蹈和信仰,如萨满教、藏传佛教,共同构成了西伯利亚独特的欧亚文化景观,丰富而多彩。

更值得关注的是,西伯利亚隐藏着取之不尽的天然资源——石油、天然气、煤炭等,是俄罗斯经济的命脉。俄罗斯不仅依赖这些资源维持国家经济,还将其作为国际政治外交的重要手段,影响着中国、欧盟、西亚等国家的能源供应,虽表面上是互惠互利,但实际上也掌握着全球能源战略的主导权。

然而,在这片资源富饶的土地上,发展仍存在巨大落差。西伯利亚首府伊尔库茨克(Irkutsk)的6万多名居民普遍认为,中央政府长期忽略了该地区的现代化进程。机场仍停留在旧苏联时代的建筑风格与设施,街道上那些充满历史韵味的百年木屋因长期空置而破败不堪,道路交通混乱,城市发展乏力,缺乏实质性的投资来推动区域经济。

不过,和蔼可亲的俄罗斯导游Katya却对此有另一番见解:正因如此,这里才保留了最原始的文化遗产,别有一番古早韵味,为游客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惊喜。 这不禁让人想起阿Q精神——活在当下,乐观又豁达!

今年2月的西伯利亚,气温低至零下29度。在蓝色冰封的贝加尔湖上,我们一行16人悠闲地躺在冰层面上,感受着冰面下隐隐的回声,静静聆听导游Katya为我们深情献唱李健的《贝加尔湖畔》;她的高音悠扬,唱出了整首曲子的灵魂节奏……

这时,有人轻轻举起手中的伏特加,笑问:“我有伏特加,你还有故事吗?

这就是西伯利亚,一片被遗忘的广袤天地,却蕴藏着无数传奇与故事,等待着被重新发现。

Related Posts